第(2/3)页 朱慈炯笑了笑:“这东西行距需要一尺左右,柱距只需要半尺就可以了,虽然要起垄,但是,我们可以将垄挖的稍宽一些,用雁别行交替依次种植,如此一来,一亩地大约需要秧苗一千棵至三千棵之间。” 张思源简单的计算了一下产量:“那也就是说——这东西若是种植的好了,产量能达到几千斤?” 他只觉得心跳开始加速。 就算食用红薯会有很多弊端,但是,单单这亩产,就足以让它迅速扩散开来了啊! 更重要的是,殿下说了,红薯适合种植在山坡地形上,这种田地,就算种植耐旱的大麦、小麦,产量也不过只有五六十斤…… 一边是五六十斤的亩产,一边却是轻轻松松亩产上千斤——最重要的,这红薯它是粮食啊! 莫说是粮食了,等到了饥荒年,别说野菜、草根了,哪颗树上还有叶子哟! 朱慈炯看向了窗外的群山,他缓缓道:“我已经让刘公公带着小宦者,开始培育新种。 不消三五年时间,红薯当能达到三千斤以上的亩产。” 有一句话他没有说,红薯的产量虽然纸面上计算着这么高,但是,这个时代的红薯,因为没有选育良种,是以藤蔓旺盛,甚至藤蔓上还会生长小红薯。 因为养分被分散掉,密集种植的时候,平均产量并没有单株产量高。 而且,最重要的是,等到藤蔓爬满了沟垄的时候,需要将藤蔓翻过来,晒死气生根,不使养分分散,这需要四五次之多。 种植红薯,也很需要劳动力照顾的。 “够了!够了!”张思源欣喜欲狂。 “殿下,郧阳、淅川那边都是山区,按照您说的,正是适合种植红薯的地方。 殿下,这是活民无算的无量功德啊!” …… 中华是一个耕地稀少的区域,它用世界上最差的耕地,养育了最多的人口。 粮食的差额,就算是将地主全部刮了,也凑不够…… 土地有限,产出有限,纵然地主囤地,粮食却是屯不住,终归是要流入市场的。 民众,家贫,地少,产出不丰,粮食人均全年合不到五百斤……这就是华夏的现状! 人均不到五百斤粮食,还要喂养牲口——更有吃粮大户军马! 在没有油水的时代,五百斤粮食,还不够一个人吃半年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