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过这一次除了这2点娱乐值的基础奖励之外,还有一个[核物理基础知识]的奖励,这个倒也算不上是什么黑科技类型的奖励。 而是知识类型的奖励,这种徐诺之前也获得过,比如说搞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的制备和控制理论及其技术],就是知识理论与技术。 不得不说系统考虑得还挺周到。 核物理相关并不是徐诺的专业,而有了这个[核物理基础知识]后,徐诺给自己用上,那么就相当于徐诺有了一个核物理专业的扎实基础。 有这样一个扎实的核物理基础,以后完成了电影《奥本海默》拿到任务奖励,解锁了可控核聚变后,再加上徐诺之前有搞出冷聚变的成果,因此参与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当中就显得很合理了。 徐诺这一次的目标就是要让可控核聚变不再是五十年后又五十年,而是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之内,将其变为现实! “导演,我们再来一遍吗?” 就在徐诺沉浸在自己这次完成电影小任务的系统提示之中的时候,耳边传来了剧组工作人员的声音。 “嗯嗯,哦好,刚才那个镜头我们再来一遍,曼恩·基德,你准备好了吗?” 徐诺闻言之后,便点了点头,然后看向了不远处饰演男主角奥本海默的演员曼恩·基德。 只见曼恩·基德将手中的帽子再戴上,笑着回应道:“当然。” 在这西北的沙漠戈壁之中,现在这个时节正热得很,再加上奥本海默有时候会戴上一顶帽子,因此作为演员的曼恩·基德就算是再热,要到了拍摄的时候,帽子也是会戴上的。 “那好,各部门准备,我们再来一遍。” 徐诺对于这句话简直再熟悉不过了。 因为徐诺拍了那么多部电影,经常一个镜头不可能一遍就拍出自己满意的结果,所以每当再拍一遍的时候,徐诺就会喊出这句话。 当徐诺正在这边忙着拍摄的时候。 助理文若涵用老板的手机接到了一个电话。 老板徐诺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认真拍摄工作的时候,手机会交给助理文若涵保管,他不希望在拍摄的过程之中受到外界的干扰。 “嗯嗯,对,老板他正在拍摄,好,好的,我一定会转达给老板的,嗯嗯,罗伟上校再见。” 文若涵接听的这个电话是科技署那边罗伟上校打来的。 约莫过了一个小时后。 徐诺终于拍好了曼恩·基德饰演的奥本海默与卢卡斯·迪奥尼西奥饰演的曼哈顿工程区司令两个人的一场戏。 这场戏并非什么大戏镜头,只是两个人在核试验小镇这边的一个对话交谈的剧情。 紧接着下午要拍摄的是曼恩·基德与饰演爱德华·泰勒的演员的一场戏。 爱德华·泰勒也是美利坚的一名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并成为了曼哈顿计划的早期成员,参与研制第一颗原子弹。 在这段时间里,他还热衷于推动研制最早的核融合武器,不过这些构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得以实现。 可是就在二战后,在一场对于奥本海默背景调查的听证会上,爱德华·泰勒对这位过去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同事作出了一些具争议性的证词,也正是因为这样,此后他在科学界中变得不受欢迎。 爱德华·泰勒的一生因其科学才能、欠佳的人际关系,以及善变的个性而知名。 或许他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称号“氢弹之父”! 对于这个角色,徐诺做了一些艺术化的处理。 那就是让他在两个阶段中使得这个角色更颇具艺术争论性。 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在曼哈顿计划工程研制原子弹的时间里,徐诺让他与奥本海默之间有较为密集的交流与认同。 甚至可以说是“朋友”徐诺想要表达出那种若即若离般的情感。 只要在第一阶段将这种两个人之间的这种“既好又欠佳”的关系给渲染好了 那么在第二阶段,也就是对奥本海默的“审判”的时候,当爱德华·泰勒站出来对这位“老友”做出具有争议性证词的时候,才能够将这个角色的艺术性给塑造好。 毕竟徐诺拍的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电影的话终究是要讲究艺术的。 在徐诺此前拍摄的商业大片电影里面,或许爆炸就是艺术。 但徐诺深知,电影艺术不只是爆炸! 同样,在《奥本海默》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里,徐诺也将会对奥本海默这个角色进行艺术化的塑造。 因为在第一阶段时,奥本海默组织领导曼和顿计划原子弹的研究,自然是怀着拯救世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想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