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中军非边军,岂能长守边陲? 一年或两年,或者是十年、百年,难道仍将徘徊于此地? 提调中央王牌之师,内陆防御空虚,若遇突发,恐怕灾祸临头。 更有外国虎视眈眈,窥觑大梁与后金之争。 大梁若在小小后金前显疲态,恐那些表面归顺之番部,与怀野心之国,暗生异图。 一旦群起而攻,大梁之处境,岌岌可危。 今之大梁,犹如一只巨兽,雄壮无疾,小兽敬畏,年年进贡。 然倘若巨兽染病、衰弱、老迈,昔日之小兽将露出锋锐之牙,群起而攻,欲夺巨兽之位。 大梁若不愿遭逢衰病巨兽之命运,于与后金之战,必须展现出彪炳战功,必须声威大振,必须易如反掌,以此震慑四方,赢得喘息之机。李安心怀壮志,若给以时日,定能借古人智慧,使大梁帝国强盛数倍。然而时光不待人。 探子密报,后金国正磨刀霍霍,军备扩张,意欲不久将来发起进攻。 后金自知非大梁敌手,不敢打持久战,唯有借一决胜之战,攻占辽东,方能为女真族争得一线生机。他们如逆水行舟,不进必退。 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来弱肉强食,要么是吞噬,要么被吞噬。现在,两国都有进行决战的迫切理由,拖延不得,耗不起。 然而这场战役牵一发而动全身,非短期可决。 后金虽然兵强马壮,但后勤却是他们的致命短板。大梁以步兵为主,骑兵不足,防守得宜,进攻则力不从心。 不可轻举妄动。 而在决战之前,大梁同样需充分准备,若辽东失守,后金势如破竹,渡过山海关,直逼中原,那日将近在咫尺。 梁瑶立于御案之前,眉宇间尽显沉思之色。 她深知眼前此人,固然非真正的梁青云,然而其权谋手腕,同样非泛泛之辈所能及。于朝堂之上,能有此等见识者,实为寥寥。 她轻吐一口清气,方才缓声道:“皇上圣明,然江湖之事,犹如浩瀚之海,波涛难测。若欲激浪平息,非一日之功。威之以武,固然直接,然不若以德服人。最好先遣使垂询,以礼相待,感人心,让江湖诸侯自知大义,慨然效忠。倘若仍有倔强不服者,再施震慑之策,也不算迟也。” 第(2/3)页